5月26日,西部数据公司在“What’s Next数造辉煌发布会”上,推出了从消费级到企业级的多个突破性HDD和闪存创新产品与成果。这些产品基于西部数据对企业及用户数据使用需求的深刻洞察,致力于助力用户以数字创造辉煌。 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蔡耀祥 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蔡耀祥在发布会上表示:“西部数据致力于成为全球标志性的数据存储公司,秉持‘发掘数据价值,创造更多可能’的企业使命,把不断突破创新,推动全球数字化远大进程作为企业愿景。 我们将不断不懈探索并挑战科技边界,持续倾听客户对于数据使用的多样化诉求,充分利用在闪存及机械硬盘领域的核心优势、战略性的市场策略以及丰富的渠道,推出强大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从小型智能设备到大型公有云等不同规模的存储需求。” 此次发布会上亮相的产品包括针对游戏玩家的WD_BLACK系列、赋能内容创作者和专业人士的闪迪大师极刃系列,赋能企业级数据中心的Ultrastar HDD和SSD产品解决方案以及针对PC OEM厂商的NVMe SSD新品。 西部数据公司中国及亚太区销售副总裁Stefan Mandl指出:“数字化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正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这在如今的消费级市场中随处可见。消费者对于体验的需求是围绕着内容的创造与消费不断升级的。数据内容无处不在,且正呈爆炸式增长。全球范围内已有69亿台设备正用于内容创造或内容消费,并且这些设备的正变得愈发强大。预计2022年,还将有24亿台设备出货。游戏、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这些设备都会让以内容为中心的世界变得更为庞大。” 西部数据公司中国及亚太区销售副总裁Stefan Mandl 满足游戏玩家需求WD_BLACK扩充旗下产品组合 专为游戏玩家打造的WD_BLACK品牌再度扩充产品组合,推出WD_BLACK SN850X NVMe SSD和WD_BLACK P40 游戏移动固态硬盘两款新品,旨在进一步提升玩家游戏体验,为玩家升级PC和主机的存储系统提供更多选项。 WD_BLACK SN850X NVMe SSD采用PCIe Gen4技术,提供高达7300 MB/s的顺序读取速度。得益于更低的延迟,预加载技术和自适应热能效管理,玩家可以获得更快的加载速度、更丰富的视觉表现以及强劲的散热性能,游戏体验显著提升。该产品将提供可选加装散热片版本(1TB和2TB),并加装了RGB灯效以配合其他游戏装备。WD_BLACK SN850X NVMe SSD提供1TB、2TB和4TB三种容量版本,建议零售价1699元起,将于7月起正式上市。 WD_WD_BLACK P40游戏移动固态硬盘适用于追求高性能、独特风格与便携式存储设备需求的玩家,采用USB 3.2 Gen2x2接口,拥有高达2000 MB/s的传输速度,同时配有可自定义的RGB灯效。提供500GB、1TB和2TB三种容量版本,售价分别约为899元、1399元和2499元,将于不久后正式上市。 助力专业内容创作者闪迪大师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系统 此次发布会上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西部数据推出的全新高端存储解决方案——闪迪大师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系统,旨在解决多台超高速便携式存储设备快速摄取、编辑和拷贝大量高清内容的需求。 极刃模块化固态硬通过将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装入便携式极刃Transport外置固态硬盘中,允许用户在工作室内或外场随时获取扩展所需的存储空间。用户还可将最多4个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装入超快速的极刃Station扩展坞,构建成更全能的多媒体工作流。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提供1TB、2TB和4TB三种规格,建议零售价1599元起,6月开始出货。 极刃Transport外置固态硬盘可实现高达2000MB/s的读写速度,提供无内置硬盘版本(0TB)、1TB、2TB和4TB容量版本,建议零售价699元起,6月即将上市。 极刃Station扩展坞针一次性最多可装载4块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采用 Thunderbolt 3(40Gbps)端口,允许同时装载和替换最多4块大容量极刃模块化固态硬盘,以实现同步卸载、实时4K/8K/12K编辑和超快速拷贝。预计将于2022年底上市。 此外,西部数据还宣布其闪迪至尊超极速系列存储卡系列再次实现了UHS-I读取速度的突破性进展,最高可达200MB/s。闪迪至尊超极速UHS-I SD存储卡的容量规格从64GB(建议零售价149元)到1TB (建议零售价2499元);闪迪至尊超极速UHS-I microSD存储卡的容量规格从64GB(建议零售价129元)到1TB(建议零售价2999元),预计6月起正式上市。 企业级用户与云数据中心:持续推动HDD技术创新 西部数据拥有丰富的HDD产品组合以及在面密度技术领域的独特优势,一直处于存储技术发展革新的核心位置。借助创新的OptiNAND技术、能量辅助磁记录 (ePMR)、三阶寻轨定位系统 (TSA)、氦气封装(HelioSeal)以及全新的UltraSMR技术,西部数据已经确认将基于ePMR来实现30+TB 存储容量的未来发展方向。 全新的ePMR HDD利用西部数据的OptiNAND技术,将HDD的存储容量、性能和数据弹性提升至新的高度。22TB CMR HDD采用了OptiNAND技术,在成熟的单碟2.2TB的氦气封装技术上实现了10碟更高的面密度。 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业务总经理刘钢 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业务总经理刘钢表示:“我们现在把很多存储技术,包括能量辅助磁记录(ePMR)、叠瓦式磁记录(SMR)、最新的OptiNAND技术融入到大容量HDD中,来满足用户对存储密度、访问时间、总体拥有成本、高可靠性、性能、容量、可扩性等方面云服务商的不同需求。” 西部数据将OptiNAND技术与采用HDD系统级硬件优势的专有固件相结合而推出全新UltraSMR技术,并引入了大数据块编码和先进的纠错算法,增加了每英寸磁道数(TPI),以实现更高的容量。新推出的26TB Ultrastar DC HC670 UltraSMR HDD可提供单碟2.6TB的容量,为云服务提供商优化其堆栈来实现SMR技术优势带来了约18%的容量提升。 西部数据表示,22TB Ultrastar DC HC570 HDD和新款26TB Ultrastar DC HC670 UltraSMR HDD目前已开始向部分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交付样品。 刘钢指出:“在基于OptiNAND技术发布20TB第一代产品以后,我们发布了第二代22TB CMR和26TB SMR产品,希望能在国内跟更多服务器厂商、云服务厂商、企业级解决方案厂商基于新产品进一步优化存储解决方案,让企业和云服务商在数据中心进行部署。”目前,百度和超聚变正在进行22TB Ultrastar DC HC570 HDD的测试工作。 企业级用户与云数据中心:大容量NVMe SSD产品 如今,云基础设施逐渐往分布式架构发展,存储与计算分离,使大容量数据中心NVMe SSD 成为热门的细分品类。无论是对于持续推动云端数字化转型,还是对于物联网产生的大量新数据的简单存储,西部数据新款Ultrastar NVMe PCIe 4.0 SSD都加速了云服务的部署和数据中心的扩展。 Ultrastar DC SN650 NVMe SSD系列包括适用于传统基础架构的2.5英寸以及更轻薄的E1.L规格尺寸,两种尺寸都提供高达15.36TB的容量,采用下一代BiCS5 3D TLC NAND和PCIe 4.0接口。更轻薄的E1.L规格尺寸增加了机架存储密度,在降低TCO的同时提高了存储的可管理性、可维护性和效率。 Ultrastar DC SN650 NVMe SSD通过增加单位SSD的虚拟化主机数量以及整合更大的数据集来提高存储资源利用率。用于大数据分析和AI/ML的数据集,还可通过采用DC SN650 NVMe SSD而缩短时延并提高数据吞吐量,从而实现更快地洞察和实时分析。 赋能混合工作方式:全新定制化SSD产品 最后,西部数据还推出了面向OEM客户的PC SN740 NVMe SSD。全新的PC SN740 NVMe SSD在DRAM-less技术架构的基础上,采用了西部数据自主研发的SSD控制器、BiCS5 3D NAND、独特的固件开发以及垂直整合能力,配备PCIe Gen4技术,顺序读取速度可高达5150MB/s,较上一代SN730 SSD性能提高约50%。单面M.2 2230的规格还可以节省笔记本内部空间,以更低功耗支持多任务处理。 SN740 NVMe SSD充分发挥了公司在研发创新上的独特优势,为企业级和商用PC 的OEM厂商提供轻薄的存储解决方案,在保证低能效的前提下,提供强大的性能和先进的安全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西部数据还发布了全新的品牌形象与logo,更加时尚、年轻。作为数据基础架构的提供者,西部数据始终致力于发掘数据价值,创造更多可能。 西部数据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业务总经理刘钢表示:“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潮流之下,无论是终端用户、内容创作、混合工作模式,还是计算设备、智能设施、智慧城市,都持续催生着海量的数据。从终端、边缘到数据中心所产生的数据都在快速增长,我们正加速步入ZB时代。作为同时拥有HDD与闪存核心技术优势的公司,西部数据致力于不断突破技术壁垒,拓展产品组合,以创新丰富的解决方案来满足ZB时代下企业级数据存储的多方面需求,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诸多挑战,进一步挖掘和实现数据的价值。” |
中国IDC服务网 ( 京ICP备2021033606号-3 )
GMT+8, 2024-11-22 07:03 , Processed in 0.02504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